病患分流,提升医疗品质

  • 2016-10-06
  • 资讯处管理者(勿异动)

病患分流,提升医疗品质

杨志良

2016.10.01

    能够方便的找到对的医师,照顾好自己的病痛,又不用担心高额的费用,是人间的幸福。台湾虽然不中,但相较其他国家,亦不远矣。但如果观察在各大医学中心的门诊,门庭若市是其次,多少病患及家属焦虑的等待全挂在脸上,更不用说各大医学中心的急诊室,有的连走廊都排满了观察床,多少病患仰首等待奔忙的医护人员关爱的眼神。

其实,其中很多等待与焦虑是不必要的,我因为过去工作的资历,经常有亲朋好友要我介绍熟识的名医,几乎有九成都被我「打枪」。随便举三例:一名女性友人自觉乳房有肿块,要我介绍至台大医院,但至少要排一、二星期才能做穿刺检查。我建议她到市立妇幼医院,当天就穿刺,两、三天就得到报告(幸好是良性);又有一朋友的夫人希望到台大生产,问她状况,并无任何其他病症(如糖尿病、心脏病、过度肥胖等,怀孕也正常)。我向她解释,正常孕妇在台大几乎全由住院医师接生,如果到妇产科诊所,只要没有「恶名」,都是由一流的妇产科医师接生,建议她就在原产检诊所生产,果然母子平安,省掉人情及奔波;再有一位朋友是眼疾,他对我说:「你不是与医学院长很熟,他夫人是眼科名医,介绍一下吧!」一问详情,只是一般白内障,台湾不知有多少眼科诊所或一般医院眼科,可从事此手术,何必跟别人挤呢?不如让这些专家去处理特别复杂的病人,万一将来有一天,你不幸得了非常困难的眼疾,也能获得较充分的照顾。

    几乎每一项研究均显示,70%甚至更高比率的医学中心门诊,在诊所、地区医院就可治疗。如果去请教台大急诊处的医师,敢肯定他们会说至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不用到台大,一般地区或区域医院就可处理,不用在急诊室挤成一团,也让真正需要的病患可以得到即时的照顾。我任卫生署长期间有二高,就近在署后方塔城街的中兴医院就诊,就觉得十分奢侈,从未回我曾任职的台大医院就医。

    台湾的医师,虽然都接受良好的专科医师训练,但刚出道的年轻医师,常被认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很难自行开业,通常是先在大医院历练,做出口碑,有了基本病患群,又不愿被医院管理者束缚,才出来开业。因此一般开业医师的水准甚高,诊所及地区医院就能提供全民六成以上方便的就诊,这是台湾民众的幸福。

    因此「分流转诊」是台湾未来医疗改革的重点,除了再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的水准,扩大民众宣导外,经济手段也是方法之一。亦即酌情提高直接至区域及医学中心的部份负担;另方面,进一步降低基层就医的负担,是大家应考虑的重要改革。

    有人开玩笑说,转诊转来转去转到太平间。疾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然有这样的个案,但一定也有更多的个案,因为就近就医少了等待,而救回了一命。先经基层再转诊,既省荷包也不影响至区域医院及医学中心的权益。若自觉自己「命比较值钱」,那就多付点费用,分担一些弱势者的负担(健保需要的大饼是一定的,富人多付一些,其他人就少一些)。有人认为,不经转诊就到医学中心,需加重部分负担,会影响弱势者的就医权益。事实上,目前规定所有重大伤病(共三十大类,数百种之多)都是直接去医学中心,去区域医院则可免部分负担,因此不致有重大影响。至于有人担心,将来某些诊所会成了专门的「转诊诊所」,这更是多虑了,健保署的资讯系统,可轻易找出这些医疗诊所。

    改革不易,这次是对的方向,就请卫福部及健保署,在实施前多花功夫向健保的头家—民众,详细的报告吧!

 

<刊于2016.10.05联合报A14「分流转诊 提升医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