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工作还是救济,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 2015-01-05
  • 资讯处管理者(勿异动)

工作还是救济,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站在岁末迎新送旧的交会点,回顾这一年的台湾,延烧着一股不止的青春热火。从年初的太阳花学运到年底的九合一选举,街头与网络处处可见年轻力量改变社会的激情言论与群众动员,也真的促成了一些改变的起点。新的世代发声出力,代表台湾不只能瞻仰着前人遗产、缅怀过去的辉煌年代,也有机会踏着马力十足的脚步,走出新的道路。

但我也不免有了另一种思考:旧结构、老人事,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万恶?一个成熟而丰富的多元社会中,老年人应该有的角色是什么?

每逢选举必受争议的老农津贴与军公教退抚金、日渐增大的老人福利与高龄健保医疗支出、已经上路的国民年金以及还在论战中的长照保险,都把退休的长者视为不事生产、剥夺下一代经济、享受社会资源的特定族群,但这难道不是一笔抹煞了这群人以汗水和双手为台湾创造经济起飞的功绩?这些负面标籤,是否让人们忽略、贬低了他们喃喃自语过往丰功伟业时透露的箴言锦句?

每年金马奖、金钟奖和金曲奖,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往往是颁发「终身成就奖」或者「特别贡献奖」的时候。得奖者多是白发苍苍需要人搀扶上台的长辈,有些更是已经离开人间,留一幅照片或一段影片供人仰望怀念。

今年的金曲奖,当张小燕小姐代亡夫彭国华先生领取奖座时说:「彭先生过世13年了才拿到这个奖,代表音乐人没有忘记他为音乐的贡献,等这么久,更弥足珍贵。」这段话说出一个任凭科技汰换、时代变迁都不变的道理—人真正的价值,会在岁月里慢慢发酵。

彭国华先生为整个华人世界创造了许多巨星,让台湾的流行音乐站在华语乐坛的浪尖上;13年后,这个价值依然不变。我们还能细数科技界有李国鼎先生、政治界有孙运璿先生、艺术界有李国修先生、文学界有周梦蝶先生、文化界有汉宝德先生…。

当然,这些人都是台湾的翘楚,我们生活周遭还有太多长辈曾以一己之力,扛起一个家庭、营运一个公司或成就一个组织。他们的职能技术固然可能成为历史,但能够传承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却是年轻人还得花上半辈子的挫折与成就才能换来的。

职场上,中高龄失业是每个40岁以上工作者的隐忧。人口快速老化逼得政府不得不好好思考高龄劳动参与的整体制度,不然老得最快的台湾很快就面临大学一间间倒闭,工作无人可做的生产力窘境。

有一项调查分析几个主要市场的高龄劳动参与,台湾65岁以上高龄就业人口不到一成,表现最差;韩国表现最好有三成,最老的日本近两成,仿照日本制度的新加坡也快速进步,提升至两成水准。

近来饱受争议的安倍政府,于去年将强制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鼓励企业采行「继续僱用制」;将职场工作型态多元化,或进行弹性的工作轮调,以吸引年长工作者,政府更补贴企业雇用年长者的薪水。

观念先进的丹麦则是以工作拆解重组,加上短期人力替代方式,促进高龄劳动参与,也不影响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当一个人力出缺,例如年轻父母请育婴假空出来的工作机会,透过职务再设计,可改雇用三位高龄者来填补。

就业不是救济,需要商业与政策环境互相配合,各国的成功案例都说明:政府和企业必须携手,才有机会将高龄化危机化为生产力转机。

早在上个世纪末,知名作家黄春明先生就以《放生》一书关怀社会变迁下农村老人的困顿。他曾说,老人问题是台湾最具人文矛盾的社会问题;他笔下的长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与人情世故如数家珍,是人文义理的活水源头,却成为社会转型过渡下的牺牲品;生时求关注而不得,死了无人知晓,甚至被狗儿啃食。

去年,刚步入中年期的作家简媜小姐,也以《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书写都市高龄者的困境与生老病死的人生观察;书的畅销热卖说明这是现代人共同的探问,而能梳理出这样的生命风景,不正是岁月历练送给我们,除了皱纹之外的礼物?

文学里闪闪发光的体会与智慧,其实都很写实。

追求更新更炫的生活与尊重世代的生命累积,本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蕴藏记忆风景的宝贵特质。很快地,台湾人口中位数将来到40岁;十年后,每5个人中有1个超过65岁;我们需要年轻人持续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期待壮年者承先启后成为中流砥柱,更需要为长辈开创一个不是只能双手张开领取救济,而是能参与贡献、建立价值、尊严老去的情境。

 

<刊于2014.12.29天下杂志网络专栏「独立评论@天下」

周一专栏:工作还是救济,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8/article/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