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政策需要宏观改革

  • 2020-11-09
  • 资讯处管理者(勿异动)

健康政策需要宏观改革

 

 

杨志良 教授

2020.10.26

 

 

健保因再度面临财务危机,受到普遍关切,但其深层问题至少有下列三项,必须从根本彻底解决。

 

一、台湾只有全民医保,没有全民健保。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应纳入健保给付

 

台湾健保以普及性、就医可近性、民众满意度及费用控制,名闻于世,在传染病控制及整体公共卫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种健康国家的评比中,台湾的排名远不及日本、北欧、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几乎从未进入前十名,台湾的平均馀命也早已被韩国超越。

 

更重要的是,虽然医疗支出(以健保为最大宗)不断增加,就医次数冠全球,寿命也延长了,但依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却是不健康(失能)的馀命延长,这与其他实施全民健康照护的国家大异其趣。另方面,平均馀命在族群、城乡、教育、贫富间的差距也不断扩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况越来越严重,而这是WHO评估医疗体系的重要指标。

 

原因何在?台湾近年来不论所得、教育、生活型态等阶级,差距都不断扩大,高阶层人士多从事养生、运动、戒除有害健康的行为;而低阶级人士则反之。从可预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观察结果,根据2013-16年国民健康署的调查,18岁以上国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压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于65岁以上高龄者,三高几乎人人有奖;中壮年肥胖比率三成;现今青少年炸鸡、含糖饮料不离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号,学校的营养午餐应是均衡饮食最好的学习场域,但显然效果不佳,且台湾大学生是附近国家中最不运动者。

 

健保在第一期规划及立法时,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时,均拟将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纳入给付项目,但遭到若干短视的医疗提供者、付费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团体反对,认为应由公务预算支出。然而政府财政仅负担健保费36%,就已捉襟见肘,用于预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国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与先进国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计。

 

「上医医国(完善国家总体的卫生福利政策)、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将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纳入健保给付,才是可以达到三赢最高明的政策。首先,民众及病患最听从及接受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由医院诊所提供这类服务效果最佳,民众因此健康增进,减少医疗浪费。其次,医疗人员的专业支付及尊严得以提升。第三,健保署可减少财务压力,更不在话下。否则就如台湾的全民健保,只能算是下医而已。

 

 

二、尊重生命,医疗不只是在延长生命,也应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什么是生命?不同社会文化及个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些认为胚胎就是生命,所以堕胎是杀害生命;但有些认为这属于女性的身体自主权,莫衷一是。但依医学定义,人生的开始是「活产」,亦即胎儿离开母体,有心跳、呼吸及随意肌的动作(代表脑部的运作)。

 

因此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人,寻求反璞归真,即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赖各项医疗设备,不能享受清风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情爱与互动,如植物人、重度失智、无法缓解的疼痛,即可选择拔除维生设备。末期病人,经医师判定,当前医疗已对病情无任何助益,则以积极照护取代积极治疗,不再施以心肺复甦术的急救。

 

首创安宁病房的马偕医院赖允亮医师说:「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宁照护之母,成大医院的赵可式教授,倡议以照护身、心、灵的临终安宁照护,取代无益的「积极治疗」。台湾在2000年已通过「安宁缓和条例」,2016年通过「病人自主权益法」,2019年开始实施,但由于各界卫生主管机关推动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无效治疗,何止千亿以上。

 

北市联医总院长黄胜坚认为,根据他多年行医的经验,末期病人强迫饮水及灌食,反而会增加病患的痛苦,很多医师及病人家属也都有相同的体悟。医学教育除了教导如何延长生命外,更要教导如何减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与其延续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说再见。当然,什么是生命,每个人认知不同,如果自认为植物人也是人,应予尊重,但是否应负担较高的部分负担,则值得讨论。

 

三、提升关怀,促进全民健康

 

孤独有害健康,孤独与忧郁症、失智、自杀、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关联。英国前首相梅伊,发现英国有8百万以上孤寂的老人,对健康影响极大,也对NHS(英国的全民健康照护)的财务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设孤独大臣及孤独部(Minister for Loneliness)。

 

台湾因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业,独居者越来越多,包括年轻人在内达千万人,当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据卫福部的报告,2019年使用抗忧郁药物者近140万人,需服用安眠药者达到426万人,每年服用安眠药9.18亿颗。因此如何由政府与民间合作,提升对独居老人的关怀,对全民健保将有极大助益。例如民间多个团体在推动的「时间银行」,提供时间关怀独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

 

此外,也可提倡筹组「第三家庭」。因每个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没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这是造成独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结婚,也应鼓励没有血亲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这更有待政府、民间推动,及订定相关法规。

 

救健保,提高健保费率仅是头痛医头的末端,以上三项政策的宏观规画实施,才能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刊于2020.11.09联合报D4「宏观改革三支箭 从根本解决救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