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健保成功背后的故事

  • 2015-03-10
  • 资讯处管理者(勿异动)

健保成功背后的故事

杨志良

2015.03.02

 

 

    全民健保刚过20岁生日,施行至今虽有不少缺点,展望未来也难以乐观,但全世界要找到比台湾更好的健保,难度恐怕很高。

 

    因为如此,台湾的健保可说是十分成功,不但不少国人将健保视为对台湾认同的标的,也为世界各国相关人士称羨与学习。表面上,健保成功的原因是有良好的事前规划(它是台湾近代唯一严谨规划后才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且当时执政党不但朝大野小,李登辉前总统又是近二、三十年最后一个强势总统,在他拍板下,顺利通过法案。另一方面,当时的行政团队较诸今日,相对稳定及具有效能,全民健保在公、劳、农保的基础上,加上医界及全民的支持配合,很快进入正途。至于后来的费率调涨,持续的各种改革,则是必然,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但这些都是后话,这篇短文想探讨的,是成功背后更深层、基础的若干因素。

 

    光复初期,台湾民众最大的健康威胁是各种传染病,如疟疾、肺结核、白喉、百日咳,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等等。对以粮食及其加工品(香蕉、糖、凤梨、洋菇、芦笋等罐头)出口为外汇主要来源的台湾,传染病控制可说是国家的命脉,因此历任卫生首长(首先是省卫生处时期,自1971年起为卫生署时期)如颜春辉、王金茂、许子秋等,均是以公共卫生为职志的医师,以极为有限的卫生人力及资源,全力投入传染病防治。其策略就是「低水平、广复盖」,而非将有限资源发展高尖端医学及设立医学中心(这是迟至1980年末期台湾经济起飞一、二十年后的事)。搭配卫生行政的则有美援会支持的农村复兴委员会(即农委会前身)的乡村卫生组,由许世钜先生领导,配合卫生处对农村卫生贡献甚钜。亦即,「普及化」及深入基层,而非「重点突显」,一直是台湾卫生政策的核心,而非如另一个极端美国,虽有一部份人获得极佳的照顾,但更多人未能获得适切的医疗照顾(虽然Obamacare己开始实施)。

 

    在学术界最重要的则有台大公卫所所长陈拱北教授,早年在考察欧美后就为文说明,宪法上的「公医制度」,不如实施全民健保以达到「全民健康照护」更适合台湾。又在教育部及卫生署支持下,主持全国卫生人力调查,提出医事人力规划,奠下今日医事人力政策与计划的基础。陈教授又提出医疗网的初步构想,与当时台大医学院院长杨思标教授,共同选择澳底试办能自给自足的基层医疗单位(可惜,保健站尚未正式开张,陈教授就不幸因胰脏癌过世)。

 

本人万幸得以主持其后续的营运规划及管理,由于澳底保健站的成功,许子秋署长一到任,就前往观察,决定推广为群体医疗执业中心,在1983-85年间,就基本上消除了无医乡(在1980年代初期台湾近150个乡镇为无医乡)。许署长又提出全国医疗网计划,对均衡及提升全国医疗照护有极大的助益。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到1988年由经建会主导第一期全民健保规划,二者相辅相成。在医疗网计划实施二期后,1995年开始全民健保,避免了有保险而无医疗的困境。

 

这些前辈的远见及长期努力,都是健保得以成功背后的故事。特此为文纪念。

 

刊于2015.03.10联合报D2-「健保的推手谢谢前辈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