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劣质食油风暴谈食品安全管理

  • 2016-09-07
  • 资讯处管理者(勿异动)

由劣质食油风暴谈食品安全管理

简希文,杨志良

2016.08.13

食品安全议题长久普遍受到各先进国家的重视,亦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重要任务之一。近十馀年来,由于多种客观环境的改变,使得各国在管理上更深思熟虑以为因应。

国内近年来陆续发生多起食用油安全事件,例如食用油添加铜叶绿素、顶新劣质油等,让国人更加关切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尤其2015年11月27日,彰化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魏应充等被告皆获无罪,除引起全民共愤外,更引发一股食品原料管理议题的讨论热潮。以下,就以国际规范来讨论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

任何油品只要精炼后,就可以供人食用吗?

所谓「精炼」,是油脂加工的过程之一。一般食用油脂以溼提法、干提法等提炼方式所得的粗油,因所含杂质甚多,必须再经过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炼步骤,方能成为高品质的食用油脂。油脂精炼可以去除原油中容易造成酸败的物质(包含游离脂肪酸、磷脂、固醇类、色素等等),延长油品的保存期限。然而,精炼仅能改善最终产品的品质,并不能改变初始原料的本质,只要原料不合规范,就是没有达到食品安全的最低标准,制程再如何加工、精炼,也无法成为合格的产品。

    国际上,对于食品的原料,都有清楚的规范。以动物性食用油中的猪油(Pure Rendered Lard)为例,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猪油必须是在屠宰过程中,取自猪体新鲜(fresh)、干净(clean)、健康(good health) ,并适合供人食用的脂肪组织(fatty tissues)。除此之外的其他部位,包括猪的骨头、头部皮肤、耳朵、尾巴、气管、大血管、废弃油脂等,都不能用于提炼食用猪油。

严谨的原料规范,就是为了从根本开始保障食品安全,凡是不符合规范的,就不能当作食品原料。所以那些来路不明、不安全的油品(如:废油、工业用油、馊水油等),是不是只要经过精炼,就可以摇身一变为食用油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检验合格,就代表安全?

    「检验合格」,是食品安全的另一个迷思,可以分成两部份探讨。第一点原理同上,食品安全的根本就是原料的品质,只要原料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后续的制程如何、更后端的检验结果如何,都不重要了。

第二点是检验的有限性。地球上有害健康的物质何只千万种,但囿于现实条件,仅能选择具指标性的几项来检验。因此,检验合格只代表有检验的项目符合标准,不代表食物绝对安全,其他有害物质是未经检验,而不是没有。例如饲料用(或工业用)猪油精炼后,可能在有限的、针对「特定成分」的检验项目上,与食用猪油差异不大,但不代表没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传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多由政府进行市售产品抽检,不但耗费时间、人力、金钱,且一件产品的检验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同类产品的安全。所以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潮流,特别强调「从农场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业者本着自主管理的精神,在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做好管制,以积极的预防来取代消极的检验。亦即政府应加强推动「源头管理」与「流向追踪」认证,而非仅依赖产品的检验,来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这才是食品安全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刊于2016.09.06联合报D4「食安风暴的教训 加强源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