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的终结

  • 2025-03-17
  • 蔡名喩
全民健保的终结
杨志良
2025.02.26

2025年,台湾的全民健保迈入30周年了。2月21日召开的「健保30周年永续研讨会」,由黄煌雄(台北政经学院基金会董事长)、郑守夏(台大公卫学院院长暨台湾健康保险学会理事长)共同主持。本人虽被邀请站在台上与总统合影,却认为这场冠盖云集的庆祝活动,无异是哀悼全民健保的告别式。

回想1998年,时任经建会处长的蔡勳雄来到我的办公室,要我廖化做前锋,召集几位专家组成全民健保规划小组。当时我提出全民健保应将预防保健含括在内,蔡处长一口答应,白纸黑字写下承诺。岂料在《健保法》修订时,却连是否保大不保小都争论不休,预防保健更被认为是政府责任,完全不在健保给付的范围中。

在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里,扁鹊认为大哥医术最好,治人于未病之时,但因为病人无感,所以大哥最默默无闻,收入最差。二哥医术次之,可在疾病初发时治癒,人却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收入有限。而扁鹊费心费力治大病,反而名声最高,收入最丰,但其实人必有死,所以在扁鹊手中死亡者最多。

目前的全民健保就像扁鹊,将大量经费耗用于疑难杂症、新药新科技,却不知如此的效益其实最差;效益最好的「治未病」,反被极度轻忽。又有人说健保应该保大病不保小病,这更是笑话,没经过诊断,怎么知道病是大还是小?名医因为自认是小病,拖成大病而不治的例子不在少数。正因为台湾健保专注于大病,轻忽预防保健,所以全民健保制度被认为世界第一,但民众整体健康排名,在先进国家中却是倒数第三。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已,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安宁状态。人是社会的动物,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是建立在社会健康上。本人住家附近的社区公园,每天一大早就有好几组民众在做各种健身活动,做体操的、打太极拳的、唱歌跳舞的、结伴快走的,好不热闹。这些成员彼此熟识,一人缺席,众人关怀,若有困难都能即时相互协助,所以虐儿虐老暴力事件绝无仅有。且大家对社区有极高的认同感,活动场地维持得非常整洁,获北市府颁发最佳里民活动场所,里长也被誉为全国最优里长。

其实类似的里民活动很多,本人担任署长期间,有鑑于这些团体没有正式的组织,更没有会计制度,无法给予补助,因此举办「活力健康秀」比赛,广邀全省及外岛的团体参加,各县市获得优等的,由政府补助交通费,集合到台大体育馆进行全国竞赛,优胜者给予奖金鼓励。

本人卸任后,本以为人走茶凉,但其实是遍地开花,只要谷歌一下,就可发现全台湾以活力健康秀为概念的各式活动,名称或小有差异,但团体成千上百,这才是今日全民健保可以永续发展真正的基础。

健保30周年的研讨会,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增进人民健康,然而令人失望的,对于支付制度的改革,亦即如何根据健康照护的品质及结果支付费用,以及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DRG(诊断关联群)及论人计酬试办计画,均未讨论。无怪乎健保悲歌已然响起,缺费用、缺医护及各类医事人员,急诊病人只好躺在急诊室走廊外面的担架上。

全民健保呜呼哀哉!


<刊于2025.03.10联合报D4「轻忽预防保健 无怪健保悲歌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