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的終結

  • 2025-03-17
  • 蔡名喩
全民健保的終結
楊志良
2025.02.26

2025年,台灣的全民健保邁入30週年了。2月21日召開的「健保30週年永續研討會」,由黃煌雄(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鄭守夏(台大公衛學院院長暨台灣健康保險學會理事長)共同主持。本人雖被邀請站在台上與總統合影,卻認為這場冠蓋雲集的慶祝活動,無異是哀悼全民健保的告別式。

回想1998年,時任經建會處長的蔡勳雄來到我的辦公室,要我廖化做前鋒,召集幾位專家組成全民健保規劃小組。當時我提出全民健保應將預防保健含括在內,蔡處長一口答應,白紙黑字寫下承諾。豈料在《健保法》修訂時,卻連是否保大不保小都爭論不休,預防保健更被認為是政府責任,完全不在健保給付的範圍中。

在魏文王問扁鵲的故事裏,扁鵲認為大哥醫術最好,治人於未病之時,但因為病人無感,所以大哥最默默無聞,收入最差。二哥醫術次之,可在疾病初發時治癒,人卻以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收入有限。而扁鵲費心費力治大病,反而名聲最高,收入最豐,但其實人必有死,所以在扁鵲手中死亡者最多。

目前的全民健保就像扁鵲,將大量經費耗用於疑難雜症、新藥新科技,卻不知如此的效益其實最差;效益最好的「治未病」,反被極度輕忽。又有人說健保應該保大病不保小病,這更是笑話,沒經過診斷,怎麼知道病是大還是小?名醫因為自認是小病,拖成大病而不治的例子不在少數。正因為台灣健保專注於大病,輕忽預防保健,所以全民健保制度被認為世界第一,但民眾整體健康排名,在先進國家中卻是倒數第三。

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已,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完全安寧狀態。人是社會的動物,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是建立在社會健康上。本人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每天一大早就有好幾組民眾在做各種健身活動,做體操的、打太極拳的、唱歌跳舞的、結伴快走的,好不熱鬧。這些成員彼此熟識,一人缺席,眾人關懷,若有困難都能即時相互協助,所以虐兒虐老暴力事件絕無僅有。且大家對社區有極高的認同感,活動場地維持得非常整潔,獲北市府頒發最佳里民活動場所,里長也被譽為全國最優里長。

其實類似的里民活動很多,本人擔任署長期間,有鑑於這些團體沒有正式的組織,更沒有會計制度,無法給予補助,因此舉辦「活力健康秀」比賽,廣邀全省及外島的團體參加,各縣市獲得優等的,由政府補助交通費,集合到台大體育館進行全國競賽,優勝者給予獎金鼓勵。

本人卸任後,本以為人走茶涼,但其實是遍地開花,只要谷歌一下,就可發現全台灣以活力健康秀為概念的各式活動,名稱或小有差異,但團體成千上百,這才是今日全民健保可以永續發展真正的基礎。

健保30週年的研討會,本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增進人民健康,然而令人失望的,對於支付制度的改革,亦即如何根據健康照護的品質及結果支付費用,以及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DRG(診斷關聯群)及論人計酬試辦計畫,均未討論。無怪乎健保悲歌已然響起,缺費用、缺醫護及各類醫事人員,急診病人只好躺在急診室走廊外面的擔架上。

全民健保嗚呼哀哉!


<刊於2025.03.10聯合報D4「輕忽預防保健 無怪健保悲歌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