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醫療照護的特性

  • 2013-01-0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醫療照護的特性,塑造先進國家的醫療衛生政策

    醫療照護從需求面,也就是從民眾的角度來看,也就是需要的時機,地點及內容常不可預測,白內障摘除或人工關節置換是可以規劃安排的,早幾天、晚幾天,也沒有很大的影響。但在1999年的9月21日,誰也不知道在清晨一點多,有好幾萬人需要醫療照護。不可預期的需要,每分、每秒都在各地發生。這些需要如果不能及時獲得滿足,後果常十分嚴重。例如95年11月8日邵曉鈴與胡志強二位的車禍,只要晚個三、五分鐘到車禍最近的柳營奇美醫院,及時獲得醫療,邵女士必然往生。由於需求的不確定性及未能及時獲得的後果很嚴重。

    因此在民主、富裕的現代國家,民眾必然對政府給予壓力,要求提供及時適切的照護,因此多有醫療網的計劃以均勻分佈醫療設施,以解決地裡分佈的問題,另一方面,辦理全民健康照護,以解決就醫財務的問題。

    為了解決就醫地理上及財務上的問題,政府就必然要介入「醫療市場」。我以前服務的新營柳營地區,或目前的霧峰,不但沒有百貨公司、電影院,連星巴克咖啡都沒有,好像民眾沒什麼抱怨,誰叫這兩個地方的人口不夠多,總共的購置力不足以支撐他們的營運,政府也從未介入。但因新營這個醫療次區域嚴重缺乏醫療,民眾抱怨連連,赴外就醫不只是交通費的問題,而常是人命關天。依醫療網計劃,奇美醫院不能在台南市增擴建醫院,故是好到新營次區域的柳營鄉建醫院。因此進步的國家必然在醫療產業的宏觀管理上,以「計劃經濟」而非「市場經濟」為總體政策,否則就達不到全民健康照護。

    在醫療財務上,為達到全民健康照護,不論用稅或健保費,都是將醫療費用交給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單位,就醫時不用或僅只交一小部分費用(部分負擔),而打破傳統醫師與病人間的直接交易。醫療是高度專業,病患常無從知道所需的醫療,價格與品質,也通常沒有能力去議價及審查。由於代表社會的醫療行政介入,因此就可代替民眾議定價格,審查醫療品質及控制費用,這也就是實施全民健康照護反而比不實施更能控制醫療費用的原因。也就是沒有全民健保,民眾完全不知道醫療浪費,而實施後,因醫療提供者需要申報及審查,反而發現有不少的浪費,但政府介入必然有官僚、行政效率不彰、政治介入的問題,醫界也不然因行政介入而喪失不少專業自主,而心存不滿。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為達到全民照護,只得在此框架下力求完美。這些都是實施全民健保的難處,說句開玩笑的話,如果醫界都喜歡某個衛生署長,那一定不會是個好署長,因為民眾一定很不喜歡他。國際研討會上的笑話是,某人為何當衛生署長或負責全民健保,那是因為他上輩子做了壞事,這輩子接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