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從藥政會議看健保改革

  • 2015-04-17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從藥政會議看健保改革

 

    全國藥品政策會議是在2008年,是我國醫療政策的重要指引。今年將舉辦第二屆,主題為「以病人為中心、價值為基礎」。但檢視議程,卻令人百般好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何在?所謂「價值」又是指什麼?

 

議題「擦邊球」,沒擊中「要害」

    臺灣藥品政策所面臨最大的核心問題,簡單一句話,就是「新藥根本進不來!」。平均一個新藥審查需要4~5年,等到病患可以使用到新藥時,新藥早就變成「舊藥」。這背後源於兩個阻礙,一是健保費太低,因此能分配到藥品的部分自然少;二是醫院財團太強勢,在政治角力不均衡的狀況下,屬醫院成本的藥品費用自然又更處於弱勢。

 

    但在藥政會議會前會的初步結論中,盡是些「提升審查能量」、「建立規範」、「檢討審查制度」等模糊的詞彙。對如何解決上述兩個阻礙,實在沒看到有任何具體的做法。

 

「公平」、「效率」、「品質」的核心價值何在?

    二代健保的核心價值,在於保費徵收要「公平」;分配要有「效率」;醫療要有「品質」。但我國新藥價格常為十大新進國家最低價,且醫院掌握了藥價差,分配上是否真的有「效率」?新藥遲無法進入健保給付,醫療上是否真的有「品質」?

 

    此次藥政會議的事前專家會前會中,既沒有邀請專業醫師團體、醫院、或醫學會,也沒有邀請病友代表、付費者代表參與,自然淪為政府、藥師與藥廠三方之間的角力戰爭。如此定調下的藥政會議,所呈現的「價值」為何?大家心裡該有個底。

 

公開透明、公眾參與,「以病人為中心」不該只是口號

    要解決健保的藥品問題癥結,就必須從藥品決策的公開、透明著手。所有與藥品決策,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共同擬訂會議,甚至往後的藥政會議內容都必須公開、透明,並且讓病友團體都有正式陳述意見的管道。畢竟吃藥的是病人,病人的意見自然最優先。而與藥品最直接相關的共同擬訂會議,也應該比照立法院的要求,做出逐字稿的會議紀錄。讓一切攤在陽光下,才能促成各方討論與意見交換。這其實與目前正流行的「審議式民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刊於2015.04.14聯合報D2「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