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生育率1.3的詛咒
楊志良
2021/11/05
人口學家有一項很有趣的觀察,一個承平時期的國家,沒有重大的天災人禍,若總生育率(平均每名婦女一生的生育數)低於1.3,那麼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就會一直跌落崩盤。為何如此,學界甚少探討,本人在此嘗試加以解讀。
物種的最大目的在求生存,然而個體無法永恆,只得將自己的基因延續及擴展,因此除自保外,同時亦保護與其基因相近的個體。這不只普遍發生於靈長類,就是老虎、獅子、大象、水牛等高等哺乳動物,也多有保護血緣基因相近同伴的行為,特別是子代的存活。
人類更是如此,眾多的研究顯示,遇到戰爭、災難時,人最先保護的就是直系親人,行有餘力,再依照親等逐漸擴及其他族人,甚至如電影中,全人類一起對抗外星人入侵地球。反之,當資源愈少,相互照護合作的範圍就不斷縮小,歷史上也不乏為了爭奪獨一無二的皇位,父子、兄弟相殘的慘劇。
高生育率的年代,具相同血緣者眾,族規及家法常高於國法,族長及家長是排解糾紛、分配資源及組建社會安全網的主導者,以保護個人及家庭。
可是當總生育率降低,例如只有1.3,則有相近血緣的親人就會大幅減少,人際關係縮減。如近代學子,不但對「堂叔」、「表舅」不明其意,就連堂、表兄弟姊妹,甚至兄弟姊妹也都幾乎絕跡。
由血緣相近個體組成的社會保障網絡不再,生、老、病、死、殘疾、失業、扶老,均需由社會國家承擔,但社會中的老人,亦即除法公式中的分子,因平均餘命不斷延長,不減反增,而年輕一代的分母,則因少子化不斷縮小,人口組成老化,終成為養不起的未來。
就如日本小說《楢山節考》描述的棄老傳說,古代信濃國貧窮山村,因為糧食生產有限,為求後代延續生命,年屆七十歲的老人,便由長子在嚴冬背上高山凍斃。近年日本人口老化達26%,影響社會運作極大,年金、健保、長照幾乎無以為繼,這也影響了文學與藝術,如《下流老人》、《70歲死亡法案,通過:為了國家去死吧!》等作品出版。
少子化後年輕人負擔加重,更加不婚、不育,螺旋般往下,日本年輕人成為草食男女,對戀愛毫不積極。台灣亦是如此,本人多次對課堂大學生調查、本人主持的台灣社會資訊調查、最近Cable News的「你的孩子覺得婚姻是必要嗎?學生對婚姻的態度」,均顯示了台灣年輕人的「草食化」。
因少子化,女生多有公主病,男生則多有公子病,不能受半點委屈,家事都由母親代勞。這些草食男女多不知如何與人分享,情緒控制及忍耐度都不佳,因此只求性愛,不要戀愛,更不願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這是承平社會少子化到一定程度就回不去的重要原因,
依據《世界人口評論》(world population review)統計,目前台灣生育率世界排名倒數第一,總生育率2020年1.03,甚至低於日、韓,最適合婚育的25-29歲女性, 未婚比例高達八成,30-35歲則高達6成。也就是每年只生育16.5萬名嬰兒,其中男性有8萬多,每名男性服兵役兩年,也不過才16萬多,勉強達到美國要求台灣軍力的標準。台灣根本無法自衛,只能自我安慰,認為美、日會出兵保衛台灣。這不是未來式,而是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 只是逐漸到位而已。
不婚不育是個人的選擇,應予尊重,但若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加以近年來虐兒及青少年自殺達到新高, 足可讓台灣社會高度崩壞。本人追隨多位學者,出版《台灣大崩壞》、《中華民國如何不亡!?》、《生存革命》,以期喚起社會精英對此現象的重視,然而蔡總統在國慶日的宣告沒有隻字,競選國民黨主席的四大天王競選演說也沒有片語,這些政治人物心中只有權位而沒有人民,說他們是不入流的政客,也是剛剛好而已。
<刊於2021.11.08聯合報A11「總生育率1.3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