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分流,提升醫療品質

  • 2016-10-06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病患分流,提升醫療品質

楊志良

2016.10.01

    能夠方便的找到對的醫師,照顧好自己的病痛,又不用擔心高額的費用,是人間的幸福。台灣雖然不中,但相較其他國家,亦不遠矣。但如果觀察在各大醫學中心的門診,門庭若市是其次,多少病患及家屬焦慮的等待全掛在臉上,更不用說各大醫學中心的急診室,有的連走廊都排滿了觀察床,多少病患仰首等待奔忙的醫護人員關愛的眼神。

其實,其中很多等待與焦慮是不必要的,我因為過去工作的資歷,經常有親朋好友要我介紹熟識的名醫,幾乎有九成都被我「打槍」。隨便舉三例:一名女性友人自覺乳房有腫塊,要我介紹至台大醫院,但至少要排一、二星期才能做穿刺檢查。我建議她到市立婦幼醫院,當天就穿刺,兩、三天就得到報告(幸好是良性);又有一朋友的夫人希望到台大生產,問她狀況,並無任何其他病症(如糖尿病、心臟病、過度肥胖等,懷孕也正常)。我向她解釋,正常孕婦在台大幾乎全由住院醫師接生,如果到婦產科診所,只要沒有「惡名」,都是由一流的婦產科醫師接生,建議她就在原產檢診所生產,果然母子平安,省掉人情及奔波;再有一位朋友是眼疾,他對我說:「你不是與醫學院長很熟,他夫人是眼科名醫,介紹一下吧!」一問詳情,只是一般白內障,台灣不知有多少眼科診所或一般醫院眼科,可從事此手術,何必跟別人擠呢?不如讓這些專家去處理特別複雜的病人,萬一將來有一天,你不幸得了非常困難的眼疾,也能獲得較充分的照顧。

    幾乎每一項研究均顯示,70%甚至更高比率的醫學中心門診,在診所、地區醫院就可治療。如果去請教台大急診處的醫師,敢肯定他們會說至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不用到台大,一般地區或區域醫院就可處理,不用在急診室擠成一團,也讓真正需要的病患可以得到即時的照顧。我任衛生署長期間有二高,就近在署後方塔城街的中興醫院就診,就覺得十分奢侈,從未回我曾任職的台大醫院就醫。

    台灣的醫師,雖然都接受良好的專科醫師訓練,但剛出道的年輕醫師,常被認為「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很難自行開業,通常是先在大醫院歷練,做出口碑,有了基本病患群,又不願被醫院管理者束縛,才出來開業。因此一般開業醫師的水準甚高,診所及地區醫院就能提供全民六成以上方便的就診,這是台灣民眾的幸福。

    因此「分流轉診」是台灣未來醫療改革的重點,除了再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的水準,擴大民眾宣導外,經濟手段也是方法之一。亦即酌情提高直接至區域及醫學中心的部份負擔;另方面,進一步降低基層就醫的負擔,是大家應考慮的重要改革。

    有人開玩笑說,轉診轉來轉去轉到太平間。疾病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必然有這樣的個案,但一定也有更多的個案,因為就近就醫少了等待,而救回了一命。先經基層再轉診,既省荷包也不影響至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的權益。若自覺自己「命比較值錢」,那就多付點費用,分擔一些弱勢者的負擔(健保需要的大餅是一定的,富人多付一些,其他人就少一些)。有人認為,不經轉診就到醫學中心,需加重部分負擔,會影響弱勢者的就醫權益。事實上,目前規定所有重大傷病(共三十大類,數百種之多)都是直接去醫學中心,去區域醫院則可免部分負擔,因此不致有重大影響。至於有人擔心,將來某些診所會成了專門的「轉診診所」,這更是多慮了,健保署的資訊系統,可輕易找出這些醫療診所。

    改革不易,這次是對的方向,就請衛福部及健保署,在實施前多花功夫向健保的頭家—民眾,詳細的報告吧!

 

<刊於2016.10.05聯合報A14「分流轉診 提升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