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不嫁,還是男不娶?

  • 2021-06-18
  • 蔡名喩
是女不嫁,還是男不娶?
 
 
楊志良教授
2021.05.26
 
 
2020年,台灣出生16.5萬人,死亡17.3萬人,生不如死,人口開始減少。根據《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及美國CIA全球資訊網的資料,台灣是全球227個國家及地區中,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總生育率只有0.9(即平均每名婦女一生的生育數)。台灣低生育由來已久,2003年總生育率已經低到1.3,遠低於替代人口的2.1,比今日的日本還低。
 
為何不生?主因當然是不婚。台灣是華人社會,生育主要是發生在婚姻關係下,這與南美或非洲文化,生育與婚姻沒有必然關係有很大的不同。台灣婦女的有偶率自2007年起直直落,當然男性也是如此。2020年全台結婚數只有121,702對,為十年來新低,而離婚卻高達51,680對,平均2.4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
 
台灣婦女有偶率,在20-24歲組,1997年尚有19.1%,到2009只剩6%,不到1997年的三分之一;到2019年更只剩4.3%,為「稀有人種」。至於身心狀態最適合生育的25-29歲組,在1997年為56%,到2009年則減半為29.1%,到2019年更減為19.3%。35-39歲組,則從1997年的82.6%,降到2019年的61.8%,只剩六成。這只是當年各年齡組的統計資料,並非表示2019年時,20-24歲有偶率4.3%的婦女,到了25-29歲,有偶率就會達到19.3%,到35-39歲會是61.8%,因是不同世代的婦女。在有偶率直直落之下,2019年20-24歲的婦女,到了25-29歲、30-34歲及35-39歲時,有偶率必然更為低下,更不如她們的姊妹或阿姨。
 
由於調節生育的知識相當普及,相關的方法也唾手可得,因此當前青年男女的婚育態度及認知必然影響未來的人口發展。可惜當前不論政府及學術單位,均缺乏此方面的調查研究,因此本人主持的社會調查所,特別在3月27日至28日,透過中華電信台閩地區電話號碼,共完成1068名20-39歲婚育年齡男女電話訪問,信賴水準95%,抽樣誤差最大值為±3.0%,加權則依據內政部社會司在2021年2月公布之民眾性別、年齡、戶籍資料,2020年12月的教育程度等進行修正,以便樣本特徵與群體結構一致。
 
20-39歲者,已婚者男46.9%、女53.1%,其中20-24歲9.9%,25-29歲者15.8%,30-34歲組40.9%,35-39歲組59.1%,此與人口統計資料相近。有小孩者77.6%,無小孩22.4%,只一個小孩53.1%、二個24.4%,只一個小孩而不再生育者高達87.2%,已婚無小孩的女性72.2%不想生。已婚不想生者,其原因(可複選)是沒房者,男58.8%、女7.7%;因為育兒費用太高者,男64.7%、女7.7%。可見普遍認為養育子女的財務重責在男性。
 
未婚而有結婚意願者,男71.4%,高於女性69.3%,35歲以下有結婚意願者69.1%以上,隨年齡遞減,35-39歲組則只剩53.9%。不婚的原因(可複選),男沒房及收入不夠(63.3%及47.7%),明顯高於女性的24.3%及8.7%,且年紀越輕,越在意有房及收入;渴望自由自在,則女性(38.8%)遠高於男性(29.4%);未婚而婚後沒有意願生育者,男性65.1%,多於女性的59.5%,也就是近六成未婚女性表示,即使婚後也不願生育。
 
這些調查資料顯示,已婚者既已有一個小孩,多無再生育的意願,特別是女性;未婚者雖多有結婚的意願,但多表明即使將來結婚,也不願生育,特別是未婚的女性。已婚者不再生育,而未婚者不願結婚,及未婚者即使未來結婚也不願生育的主要原因,是男性沒有房屋及足夠的收入。在台灣普遍低薪及房價過高的情況下,未來不婚不育的情勢,只會更加嚴峻。
 
近數十年來,女性受教育及就業比例早已大幅提升,社會地位也是如此,但因性別分工,男性需承擔養家活口的社會認知仍深植人心。女不嫁,尋求自由是主因,但無房、無能養家,男不娶,才是不婚、不育的首要原因。


<刊於2021.06.17聯合報A13「是女不嫁,還是男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