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

  • 2021-03-0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

 

楊志良教授

2021.02.22

 

 

世界銀行成立於1944年,是二戰結束的前一年,設立的宗旨是「消滅貧窮」,而且不只要消滅貧窮國家,更要消滅單一國家內部的貧窮,其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貧窮」是民粹及法西斯的溫床。

 

1993年世界銀行的報告長達200頁,主題是「投資健康」(Investing in Health),其中一頁特別框起來,標明是給世界各國領袖的忠告。因為世界銀行努力援助及投資開發中國家近50年,修路、建碼頭、設鋼鐵廠等,結果幾乎沒有讓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發展成為已開發國家。原來的歐美強國之外,日本在二戰前已高度開發,其餘勉強只有新加坡提升成為已開發,韓國、台灣在93年只能算是小龍,世界銀行可說是白努力一場。

 

深切檢討之後,世界銀行特別敬告各國領袖,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是投資健康及教育。健康及教育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二者相輔相成。學童若有身心障礙,必然影響學習;而教育普及,民眾的生活知能提升,更能確保健康。WHO的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婦女的平均教育年限每延長一年,嬰幼兒死亡率可減少3%。教育及健康二者,使民眾能夠照顧自己及家人,社會及經濟必然發達,所以世界銀行以此忠告各國領導人。

 

簡單的說,國家是否興盛,不在於礦藏及自然資源的多少,而是「人礦」,亦即人力資本的多寡。石油豐富的委內瑞拉,人民買不起汽油,阿根廷地廣人稀,彭巴草原到處是牛羊,但是阿根廷人居然吃不起牛肉。反觀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以色列,皆是資源缺乏、土地狹小、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頻傳,但因有豐富的人力資本,仍有高度的發展。

 

台灣因為有全民健保,所以就醫有相當的公平性,但是在教育上卻有很大的問題。本人曾受國民教育署之邀,訪視若干中小學,令人感嘆的是,居然有不少學生,一個星期跟父母互動的時間不到一小時。因此根據媒體報導(《今周刊》,1089期),台灣有超過二萬名廢墟少年,不就學、不就業,甚至圍事、吸毒、鬥毆,這是國家人力資本重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有權勢的家庭多將子女送去著名的私立國、高中,其學費比公立大學,甚至私立大學還高。台灣教育的階級化已經有不少相關的研究,皆指出進入台、清、交等公立大學者,多是優勢家庭出身。教育的階級化、世襲化,也導致財富、社會及政治影響力的階級及世襲化,不利於社會流動以及人力資本的發展。

 

各縣市政府投入城鄉國民教育的資源差距甚大,代課老師甚至鐘點老師充斥,應列為縣、市長政績評比的優先項目。在高等教育方面,以本人擔任台大系主任及導師的經驗,清寒獎學金幾乎發不出去,學費即使增加一倍,學生仍然樂於入學。建議公立大學應以成本收費,合理學費應該至少是今日的一倍以上,對於真正貧窮的學生,則給予全額獎學金及生活費,而將多收的費用,用於降低私校的學費。

 

如此可大幅提升台灣的人力資本,使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再停滯,而敢於提出如此主張的政黨,至少可以額外獲得百萬以上的選票。

 

 

<刊於2021.03.08聯合報A13「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