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台灣的希望在哪裡?

  • 2013-01-0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台灣的希望在哪裡?

楊志良

2011.10.04

    台灣社會在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2000年以後,發生劇烈的變化,也就是嚴重的不婚、不育、不養、不活,多數年輕人感到前景茫然(社會的「四不一沒有」),其影響甚為深遠,但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政治人物。長此以往,不出二十年,台灣將成為一個完全沒有希望的國家。

    台灣自從2000年以後,有偶率節節下降,婦女20-24歲未婚者94%,25-29歲有71%,30-34歲未婚者尚有44%。女性如此,男性更為嚴重,是全球有偶率最低的國家,且持續下降。今年首度稍有回升,希望不是迴光返照。

連帶著,每年生育人數從2000年的約30萬人,到2010年幾乎腰斬為16萬人。總生育率,即每名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降到0.98,也是當今世界最低(每位婦女需生育2.1個小孩,人口才能長期維持平衡)。還有棄兒、棄嬰、虐兒事件層出不窮。

而自殺死亡人數從2000年的2000餘人,到2006年暴增一倍以上,多達4400餘人, 2010年雖降至3800餘人,仍比2000年時多出許多。

    綜觀人類歷史,從未有一個社會,沒有戰爭,沒有重大傳染病,沒有饑荒及經濟大恐慌,但在如此短時間內,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解組與惡性變遷。

    婚姻是對另一半的承諾(commitment),生育子女是對下一代的承諾,而「好活」則是對自己生命的承諾。但當今很多人不願做出承諾,甚至連男女朋友也不交了,因為只要被認為是一對,也算是一種承諾,若是劈腿就會受到責難,因此乾脆一夜情算了。

    總而言之,台灣除政客外,已成為一個不願承諾的社會(但政客的承諾,又沒人相信),也是一個沒有前景的社會,自己過完一生就完了的社會。

    其原因簡而言之,就是台灣是一個對家庭極不友善的國家。瑞典、挪威、丹麥、法國、英國等先進國家,總生育率都在2個左右,扶養一個子女至24歲的教育經費,只占個人私有財富的10%或以下(瑞典為3.1%,法國為5.0%)。但據統計,在台灣需支出私有財富的66%,才能讓一個子女大學畢業,是全世界最高的。一個子女就讀私立大學,每年學費需10萬,加上食宿,至少共15萬,對於台灣月入5-6萬的一般家庭,負擔何其沉重?但這些對豪門而言都不是問題,非但鼓勵婚姻,且以多子多孫得以繼承光耀家業為傲。

    當然,國家要對家庭友善,就需承擔高的稅賦,也就是大家相互扶持,互相「出資」扶養下一代。如同健保,大家出錢給重病的國人就醫。然而台灣卻是所有進步國家中,稅賦最低的國家,占GDP12%不到,是韓國的二分之一,美、日的2.5分之一,北歐國家的三分之一。

稅賦過低之外,另一個問題是稅制不公,不斷調降富人稅,使得經濟成長的果實均為富人享有,財政支出卻大部分由受薪階級負擔。過去十餘年台灣經濟成長不差,但受薪階級,卽勞動者的待遇卻沒有增加,不論政府再怎麼強調經濟成長的數字,民眾就是無感。特別是年輕就業族群實質收入下降,前景茫然,如何結婚生子?

  台灣目前人口結構是紡錘型,依賴指數僅為36,是台灣歷年來最低(民國52年為92),也是全球最低的。美國為49,日本因老人多,為55。(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為依賴人口,15歲至65歲為生產人口,「依賴指數」指依賴人口占生產人口的百分比,為國際通用的指標)。亦即台灣目前正處在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狀態,是國家追求財政平衡的最佳時機。

然而不管是哪一黨主政,均無意利用此時的人口結構優勢,積極追求政府財政平衡,反而為了收買選票,繼續增加公債以支應照顧弱勢的支出。目前政府每年均發行二千億以上的公債,中央政府累計負債已超過五兆,是三年多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另勞保基金等潛在負債高達十兆以上,這都要未來的人負擔,嚴重債留子孫,非常不符合世代正義。

再加上生育率大幅下降,老人比例快速增加,二十年後,凡目前50歲以下的民眾,就會面臨食之者眾,生之者寡,龐大國債,所有社會福利全無的苦難生活(因目前平均壽命男75歲,女82歲)。例如龐大的老人族群無人奉養;眾多單人户,任何變故均需社會支助,但國家卻負債累累無能為力。

    台灣以民主自傲,但民主不代表可以免除飢餓、貧窮、恐懼、疾病、無知的自由。以第一強國美國為例,非但仍不能免除疾病的自由(因尚未落實全民健保)且常生活在恐懼之中,否則不用「反恐」,而且若干地區治安奇差,連首都市內都是如此。另外如印度、菲律賓、泰國、印尼也都是民主國家,但很多民眾的生活都很艱難。只有北歐若干國家在民主下,大致享有各項自由。

    何以民主卻不能獲得自由?因為錢、權、媒體結合日深,民粹當道,惡性循環難以解脫。台灣要解除向下沉淪的困境,首要是立卽達到年度財政收支平衡,合理公平加稅,但對勞動所得的薪資應予更多減免。可考慮對擁有一定金額或面積的房地產增收資產稅,增加偏低的消費稅,檢討實施過久的獎勵投資條例。

當然政府廉能是根本,否則交的稅都被污掉,民眾必然抗稅。若稅收恢復到民國七十年代占GDP 20%,雖仍不及韓國,但每年國家可增一兆收入,照顧及友善家庭綽綽有餘,且可對教育及健康投資更多。

    台灣民眾未來是否能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答案可能是非常悲觀的,因為每個黨心中只有選票,沒有民眾,也沒有未來。大選將屆,但不論是國民黨提出的「黃金十年」國家發展願景,或是民進黨提出的「十年政綱」,都沒有提到錢從哪裡來,非常不負責任。但人們沒有悲觀的權利,知危者不可不發聲,特別是在大選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