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福部頭殼壞掉?
楊志良
2015.09.17
最近媒體報導,有些臨床醫師發現健保給付的學名藥(原廠開發的新藥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仿製的藥),療效似乎比原廠藥差,甚至要多用一、二顆,才能有相同效果,其中甚至包含心血管疾病及救命的藥物,影響病患醫療甚鉅。因此,多年前即有人倡議的「藥品差額負擔」,亦即病患如堅持要使用原廠藥,可允許其支付原廠藥的市場價格減去健保應給付的藥品價格,又被舊事重提,衛福部正在研議辦理。
但是,健保藥品差額負擔,根本違反WHO多年一再倡議的推廣學名藥,不論2000、2008、2010或2013的年度報告(The World Health Report,集合各國衛生部長及專家每年度最重要政策報告),均強調各國為達成全民健康照護,應大力推廣學名藥,並提升其品質。全球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如英、德、日、加拿大,幾乎都是只提供學名藥;如病患堅持用原廠藥,只能自費,而沒有差額負擔的制度。台灣健保則是對已過專利期的原藥廠,支付與學名藥一樣的價格,由各醫院自行決定提供病患學名藥或原廠藥。堅持用原廠藥的病患,也只能全額自掏腰包到藥局購買。因此過專利期的原廠藥,不敵學名藥的競爭,有些只能退出台灣市場。
民眾只要支付差額就可使用原廠藥,增加了使用原廠藥的誘因,讓原開發藥廠多了一條生路,民眾也多了選擇,看起來頗有道理,實則在邏輯上及實務上,都有很大的問題,根本是捨本逐末,讓人懷疑衛福部是否頭殼壞掉了。先不談必然造成「有錢人用好藥,窮人用爛藥」的健保階級化,最重要的是,此舉無異於「官方認證」了學名藥的療效的確不如原廠藥,也讓醫療提供者有更多機會促銷原廠藥,進一步賺取藥價差,腐蝕健保的根基,包括醫病關係。
事實上,台灣多年來為提升製藥的水準,早就推行BA/BE、cGMP,近來更要求藥品須符合Pic/s GMP(學名藥在成份及人體作用上與原廠藥相同,且要符合世界潮流,即歐盟所訂定最高的製藥標準)。因為要求的製藥標準提高,因此藥廠需要投入鉅額資金,提升製藥的水準及進行人體實驗,而能力不足的小型藥廠,只能退出市場,這對我國藥業水準的提升有相當的助益(各主要國家的藥廠家數都相當有限,但規模大,才有能力開發新藥)。一旦實施差額負擔,不但嚴重打擊本土優良藥廠,衛生福利部也會缺少督促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嚴格確保藥廠落實Pic/s GMP的壓力與動機。
要解決學名藥不被信任的問題,根本之道是解決Pic/S GMP藥品是否就如食品的GMP,只有在查核當天才合格,之後不論原料及過程都放牛吃草,以至於GMP食品成了餿水油食品,Pic/S GMP也成為餿水藥品。這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國人造假成性,國內不少醫院申請JCI(國際醫院認證),幾乎也都是只有「評鑑當天合格」。這也難怪不少臨床醫師不相信國產學名藥,因此政府首要之務在建立醫界及民眾對國產學名藥的信心,而非實施健保藥品差額負擔。食藥署除嚴加監督落實Pic/s GMP的執行,並應定期邀請醫師公會、醫院協會等,拜訪食藥署及參訪相關藥廠,共同監督及認識台灣提升藥品品質的努力。至於藥價是否過低,讓本土及國外藥廠對台灣市場興趣缺缺,這是另外的議題。
衛生福利部不確保及提升學名藥的品貭,反而推動藥品差額負擔,不但違反世界潮流,更是捨本求末,根本是頭殼壞掉。
<刊於2015.09.21天下雜誌網路專欄「獨立評論@天下」周一專欄:衛福部頭殼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