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大爆發,要先救誰?

  • 2020-05-25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如果疫情大爆發,要先救誰?

楊志良教授

2020.05.14

日前在厚生基金會,與在台灣公衛學院的老同事金傳春教授,談到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說萬一台灣疫情大爆發,因已近七十歲,所以將簽署意願書,請醫師先救年輕人,醫有餘力,才照顧她。

我的老天鵝呀!我早就超過七十,往七十五邁進,怎能不跟著簽? 雖然我早就依照安寧緩和條例,簽署不接受無效急救,一方面減少被凌遲的痛苦,只為呼吸心跳多延長個幾十分鐘,也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但也難免感到驚悚,期望台灣不至於如美、中、歐各國的慘況。

醫院有所謂檢傷分類,將急診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等五個等級。第一級需馬上處理,第二級可等十分鐘,第三級可等三十分鐘。因此病患若到醫院已沒呼吸、心跳,當然立即搶救;若只是肚子痛,即使是尿道結石,痛苦不堪,但前面還有一、二、三級病人正在處理,那對不起,只好等待,至多先給個止痛藥;對病患來說,或許改到門診掛號才是上策。又如2015年6月的八仙塵爆,共有499人受傷,全面動員台灣北部的燙傷病房及人力,最先獲得照顧搶救的當然是最高度燙傷者,包括到院時已無呼吸心跳者,小範圍燙傷,則需等候或先稍作初步處理,若該醫院能量不足,則給予轉院。

然而戰地醫療的檢傷分類與醫療,則反其道而行,除非是高階將領或指揮官,醫療單位若評估能量只能救最輕症的40人,那病情較重的60人只好放任自生自滅,目的是保持最大量可能救治成功的軍事人力。

生命誠可貴,但資源有限時,就必須有不同的抉擇。所有的物種生命中,最強大的基因就是「創造繼起的生命」。例如日本山多田少,資源至為有限,1956年的《猶山節考》,就是依日本「棄老」民俗寫成的小說,後拍成電影。內容描述信川山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供應全部住民需求,祖輩的老人到了七十歲,按例要在冬日由兒子背到「猶山」中等死,以節省糧食,讓子孫輩得以延續。

時至今日,日本人口高度老化,65歲以上者占28.4%,高齡者達3,588萬,產生許多社會問題。社會現實往往反映在制度及文學藝術的呈現上,2015年,日本學者藤田孝典的《下流老人》一書,點出了日本出現大量過著中、下層生活老人的危機。

除此之外,垣谷美雨2018出版了小說《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內容是因人口老化,年金、長照、醫保均將破產無以為繼,日本將通過法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一律安樂死。雖是寓言,但離日本當前現實不遠。

新冠疫情的重災國義大利、西班牙,甚至英國,高度人口老化與日本相類似,醫保、長照及年金導致財政困難。因此有人稱,此次疫情「淘汰」不少高齡者,同時也緩解不少財政危機。此說雖是玩笑成分居多,不可能有任何一個政權,會邪惡到故意為之,然而其中反映出的現實,卻讓醫學倫理遭到嚴重的挑戰。

此次新冠病毒引發疫情大爆發,即使原以醫療水準著稱的國家,也大多措手不及。最重要原因乃臨床醫學水準高超,不等於公共衛生體制完備。病患快速增加,原是低端產品的口罩、防護衣、隔離衣、護目鏡、呼吸器供應不足,主要產地中國大陸自顧不暇,醫事人員反成高風險的受感染者,只好採行重大戰情的檢傷分類,只搶救有希望治癒的青壯年人口,放棄醫治具重大傷病及慢性病的高齡人口,成為疫情下最無奈的醫學倫理:棄老殘而救青壯。

然而生命無價,不可以特例為常態。台灣經歷17年前SARS的慘劇,痛定思痛,這次防疫才能做得相當傑出。期待經此一疫,各國都能重新檢視自己的公衛資源和體制,重新恢復並能堅守應有的醫學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