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未來只能減,不能加

  • 2020-09-25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健保未來只能減,不能加

楊志良 教授

2020.08.17

近來多個病友團體不斷呼籲,新藥、新科技能加速引入台灣,並納入健保給付。身為台灣病友聯盟的理事長,雖十分理解病友們的期望,但實話實說,病友們要失望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健保缺錢,且未來只會更嚴重。

近年健保入不敷出,安全準備金馬上就要低於一個月,並在一、二年內全部耗盡,到時健保就要借貸過日子了。本人2010年尚擔任衛生署長時,將原費率4.55%調高為5.17%,當時即保證可撐十年。現期限已屆,但未來要增加保費,卻是難如登天。(每人每日加收2元住院看護費,專款專用,倒是可行)。

首先,台灣人口老化速率世界第一,人口結構逐漸成倒三角形,在5、6年內,老年人口就將超過20%。一名老人每年健保支出,平均至少比50歲以下多出近5萬。用錢的人多,能負擔的人日漸減少,不論如何計算,最後都由青壯年負擔,不革命才怪。

另一項原因是,負擔健保費主力的正職者越來越少。由於自動化,技術工人的工作被取代了;白領階級常態性的工作,特別是低階管理及助理們的工作,也逐漸被AI取代。在此全球大環境下,台灣是由政府帶頭,大量雇用約聘僱人員。

以公立醫療院所為例,約聘僱人員均多於正職人員,不少約聘雇人員,一聘三、四十年,直到離職都未能轉正。現在更連約聘雇的機會也大幅減少,大都改為派遣人員。中央各部會中,本應促進勞動安全與社會福利的勞動部及衛福部,可說是「名列前茅」。年輕人求職不易,只好委身7-11、麥當勞或騎機車當Food Panda,要調他們的健保費,能不上街頭抗議?

更嚴峻的是,在美中對抗下,本來經濟就有緩成長現象,現新冠疫情沒完沒了,各國相互封鎖,經濟斷鍊,調高健保費率,最先反對必定是要負擔六成保費的雇主及各財團。即使沒有前述經濟黑天鵝,蘇院長及蔡總統能擋住大財團反漲健保費率的壓力?才怪。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兄,近期曾大言說,台灣健保費率太低,就算加一倍,社會仍然可以承擔,可說是不知今夕是何夕了。健保是論人計保費,若是四口之家(本人加上眷屬上限三人),費率就是4. 69%x4=18.76% (2016年調低),就算自己只負擔30%,也是驚人。若是調回2010年時的5.17%,或依精算調為5.3%以上,四口之家費率就要高達20%以上。健保博大精深,連前總經理都與社會脫節,更何況社會各界。

WHO2000年的年報指出,資源有限,沒有一個社會能提供每一個人所有已知有效的醫療服務。政策上是要照顧全民(for every one),但不是全部的項目(not for everything),因此未來只能在社會所能承擔的最大限度下,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醫療服務。

也就是說,健保將來只有減法,如取消長期慢性處方免部分負擔、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檢驗檢查藥費負擔上限200元、復健第二次療程免部分負擔等等。再沒錢,就從成本效益最差的減起,如多少歲以上不提供換腎、換肝、洗腎,甚至標靶治療、人工關節等等。至於產前檢查、生育、盲腸切除、健兒門診、疝氣、膽腎結石等等,最符成本效益者,才能保留。

至今仍有人倡議保大不保小,那是外行話。因為健保理賠效果與其他保險理賠完全不同。汽車保險或人壽保險,被保險人及社會均可保有理賠效果(金錢或修理後的汽車);但越是大病,病人越容易死亡,花昂貴費用及社會資源,只是保障了就醫權,效果卻是零。

今日大環境已和2010年不同,那時人口是紡錘型,雖然幼兒已逐漸減少,但青壯年人口比率多,老人尚未大幅增加,那時不調更待何時。時中部長目前要調費率,只能祝福他了。

健保若要殘喘苟延,需要大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末期病人、植物人、高度失智者等,這些長期高度痛苦不得緩解的人,自立遺囑,少受無端痛苦,同時每年至少可減少千億以上無效(無意義)醫療。

醫學敎育,不僅要延長生命,更要學習如何減少病患及家屬不必要的痛苦。

<刊於2020.08.27蘋果日報A12「健保未來只能減不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