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工作還是救濟,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 2015-01-05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工作還是救濟,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站在歲末迎新送舊的交會點,回顧這一年的台灣,延燒著一股不止的青春熱火。從年初的太陽花學運到年底的九合一選舉,街頭與網路處處可見年輕力量改變社會的激情言論與群眾動員,也真的促成了一些改變的起點。新的世代發聲出力,代表台灣不只能瞻仰著前人遺產、緬懷過去的輝煌年代,也有機會踏著馬力十足的腳步,走出新的道路。

但我也不免有了另一種思考:舊結構、老人事,真是阻礙社會發展的萬惡?一個成熟而豐富的多元社會中,老年人應該有的角色是什麼?

每逢選舉必受爭議的老農津貼與軍公教退撫金、日漸增大的老人福利與高齡健保醫療支出、已經上路的國民年金以及還在論戰中的長照保險,都把退休的長者視為不事生產、剝奪下一代經濟、享受社會資源的特定族群,但這難道不是一筆抹煞了這群人以汗水和雙手為台灣創造經濟起飛的功績?這些負面標籤,是否讓人們忽略、貶低了他們喃喃自語過往豐功偉業時透露的箴言錦句?

每年金馬獎、金鐘獎和金曲獎,最令人動容的時刻往往是頒發「終身成就獎」或者「特別貢獻獎」的時候。得獎者多是白髮蒼蒼需要人攙扶上台的長輩,有些更是已經離開人間,留一幅照片或一段影片供人仰望懷念。

今年的金曲獎,當張小燕小姐代亡夫彭國華先生領取獎座時說:「彭先生過世13年了才拿到這個獎,代表音樂人沒有忘記他為音樂的貢獻,等這麼久,更彌足珍貴。」這段話說出一個任憑科技汰換、時代變遷都不變的道理—人真正的價值,會在歲月裡慢慢發酵。

彭國華先生為整個華人世界創造了許多巨星,讓台灣的流行音樂站在華語樂壇的浪尖上;13年後,這個價值依然不變。我們還能細數科技界有李國鼎先生、政治界有孫運璿先生、藝術界有李國修先生、文學界有周夢蝶先生、文化界有漢寶德先生…。

當然,這些人都是台灣的翹楚,我們生活周遭還有太多長輩曾以一己之力,扛起一個家庭、營運一個公司或成就一個組織。他們的職能技術固然可能成為歷史,但能夠傳承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卻是年輕人還得花上半輩子的挫折與成就才能換來的。

職場上,中高齡失業是每個40歲以上工作者的隱憂。人口快速老化逼得政府不得不好好思考高齡勞動參與的整體制度,不然老得最快的台灣很快就面臨大學一間間倒閉,工作無人可做的生產力窘境。

有一項調查分析幾個主要市場的高齡勞動參與,台灣65歲以上高齡就業人口不到一成,表現最差;韓國表現最好有三成,最老的日本近兩成,仿照日本制度的新加坡也快速進步,提升至兩成水準。

近來飽受爭議的安倍政府,於去年將強制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鼓勵企業採行「繼續僱用制」;將職場工作型態多元化,或進行彈性的工作輪調,以吸引年長工作者,政府更補貼企業雇用年長者的薪水。

觀念先進的丹麥則是以工作拆解重組,加上短期人力替代方式,促進高齡勞動參與,也不影響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當一個人力出缺,例如年輕父母請育嬰假空出來的工作機會,透過職務再設計,可改雇用三位高齡者來填補。

就業不是救濟,需要商業與政策環境互相配合,各國的成功案例都說明:政府和企業必須攜手,才有機會將高齡化危機化為生產力轉機。

早在上個世紀末,知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就以《放生》一書關懷社會變遷下農村老人的困頓。他曾說,老人問題是台灣最具人文矛盾的社會問題;他筆下的長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與人情世故如數家珍,是人文義理的活水源頭,卻成為社會轉型過渡下的犧牲品;生時求關注而不得,死了無人知曉,甚至被狗兒啃食。

去年,剛步入中年期的作家簡媜小姐,也以《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書寫都市高齡者的困境與生老病死的人生觀察;書的暢銷熱賣說明這是現代人共同的探問,而能梳理出這樣的生命風景,不正是歲月歷練送給我們,除了皺紋之外的禮物?

文學裡閃閃發光的體會與智慧,其實都很寫實。

追求更新更炫的生活與尊重世代的生命累積,本是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中蘊藏記憶風景的寶貴特質。很快地,台灣人口中位數將來到40歲;十年後,每5個人中有1個超過65歲;我們需要年輕人持續為社會注入新鮮活力,期待壯年者承先啟後成為中流砥柱,更需要為長輩開創一個不是只能雙手張開領取救濟,而是能參與貢獻、建立價值、尊嚴老去的情境。

 

<刊於2014.12.29天下雜誌網路專欄「獨立評論@天下」

周一專欄:工作還是救濟,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78/article/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