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問題出在爺們?

  • 2014-04-29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問題出在爺們?

楊志良

2014.04.10

 

    「經濟」一詞,不論在國家社會、廠商與個人,都有兩層意義。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產出最多的果實;以及將有限的資源,從事最佳的配置,帶來最大的效用(福祉)。亦即「經濟」不能只注重「生產」,更要注重「分配」。在國家來說,就是合理分配預算於教育、健康、研發、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國防外交等,以帶來全民最大的幸福(Gross Happiness)。在個人而言,就是依個人的偏好,將有限的財富分配在食、衣、住、行、育、樂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

 

    財富的分配,不論總體或個體,很容易達到「邊際效用(福祉)遞減」。例如一個家庭擁有第一台電視的快樂若是100,則擁有第二台帶來的快樂就比100少,可能連50都沒有;到了第三台、第四台,越來越無感;到第五台,說不定還會嫌它佔地方,不知擺哪裡去。這時候,若是將這第五台送給沒有電視的家庭,那麼帶來的快樂又會立刻上升到100。金錢也是如此,在某個時間點,社會的財富是固定的,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效用無法發揮;若分配較為均勻,則可以提升此財富帶給社會整體的福祉。當然,資本家與勞工如何分配生產的果實,是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但太左或太右,都造成社會莫大的苦痛。

 

    從國家整體而言,台灣的「生產」及「分配」二者都距理想甚遠。例如蓋了很多的蚊子館、文化中心、漁港、機場等等,貪瀆、腐敗、關說、尋租(Rent-seeking)處處可見。隨手舉例,機場捷運2006年開工,一延再延,弊端不斷,社會成本不知耗掉多少。台北車站整建,二、三年過去了,大門上鷹架至今還在。這是現今行政院副院長任交通部長時的工程,難道堂堂行政院副院長協調一下早日完工,讓台北市門面好看些都不能?

 

    台灣近十年經濟總體GDP成長約30%,但實質薪資卻倒退15、16年,貧富差距擴大。全台有空屋近150萬戶,15兆的財富凍結在鋼筋水泥上,導致缺少資金投入創業研發,另一方面卻讓年輕人望屋興嘆,連雙薪博士夫婦都買不起都會區的房子。大眾薪資低,當然沒能力消費,必然產生「悶」經濟,顯示資源配置與政府政策嚴重錯誤。

 

馬政府周邊的經濟學博士、院士一堆,但這些經濟專家,包括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永遠只在研究產業,如何把餅做大(包括WTO、TPP、RCEP及服貿),讓資本家更富有,但甚少觸及分配。普羅大眾是否也能分到一杯甚至收入更加倒退就從不在他們的考慮。難道他們不知道成千上萬的研究顯示,「新自由主義」帶來的禍害,已導致美國40%的家庭所得倒退,1%與99%對抗,社會撕裂,馬克思的陰魂即將再起?難道不知道北歐四國在生產上採比台灣更開放的市場經濟,但成長的果實採社會主義式的分配,所以能成為最幸福的國家?國發會與經濟部從不探討各項經建措施對財富分配的影響以提升社會整體的福祉,令人匪夷所思。難道是這些爺們都被大財團買通了?

 

普羅大眾面對無望的未來,反不利於經濟發展。分配,才是台灣刻骨銘心的問題。

 

 

<刊於2014.04.17蘋果日報網路版專欄-「問題出在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