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全民健保全民參與 病友怎能被落下

  • 2015-01-22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全民健保全民參與  病友怎能被落下?

 

 

全民健保顧名思義,就是大家的健保,全民當主人,共同參加,一起監督。為落實此理念,健保特別強調各界參與及利用健康照護的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以評估原有及新的治療,藥物與材料是否值得納入健保給付,再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做最後的裁奪。

 

然而最近報導指出,健保會代表出席率過低,平均出席率不到1/3,更有代表兩年內一次都沒出席!想起過去致力於將擴大公共參與的精神納入二代健保所做的各種努力,可謂格外痛心。會到這步田地,原因在於決策討論嚴重向一方傾斜,久之各方自然覺得參加與否可有可無。

 

二代健保的重要改革目的之一,無非是希望透過各方参與以呈現多元價值觀點,真正落實「全民健保、全民參與」的精神。但現在的健保決策圈中,唯一的價值觀點卻只剩「錢」!財務的問題顯然被過份地放大!醫院為了經營利潤不得不囂張跋扈;付費者只擔心健保費要調高;政府光是協調總額就焦頭爛額。但其實健保還需要對醫療科技、醫療品質、醫病關係、道德倫理有更多的討論。

 

前些日子我受邀參與一個病友團體的培力課程。讓我十分訝異,許多病友團體對疾病治療的瞭解,甚至比許多醫生都還細膩。新治療方法或藥物對病人生活品質有沒有幫助?副作用有多大?會不會造成家裡照顧者的負擔?有些治療方法的選擇在治療效果上差異不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常造成不便,甚至衝擊病患自信與尊嚴。這些在當今的健保決策討論中,可謂乏善可陳。

 

其實早在二代健保修法之際,就曾參考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先進國家的方式,評估讓病友團體參與討論的可行性,可惜最後未能取得共識。納入病友團體意見之所以有爭議,一般認為病友團體專業水平仍不足,或可能過於偏頗某種疾病族群。但其實在國外有各種方式解決這問題,如聘請專家做為代表、病友團體組成聯盟、病友意見納入科技評估報告等,都可解決問題。

 

全民健保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既然是以保險為基礎,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擔保人等理應都有參與發表意見的權利。但現行體制下,真心關切醫療品質與內涵的病友卻被排除在外,健保可謂「殘缺」了最重要的一部份。

 

在此呼籲所有的病友團體應該站出來,團結發聲!不要再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權益,在短視的健保決策中被犧牲。

 

 

<刊於2015.01.20聯合報D2-「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