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蔡總統率先撥冗協助育兒

  • 2017-04-1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請蔡總統率先撥冗協助育兒

楊志良 人口計畫博士

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2017.04.13

     2012年初,拙作《台灣大崩壞》一書,提出台灣是一個「四不一沒有」的社會。不婚、不育、不養、不活(自殺),年輕人沒有前景。台灣年輕人有偶率世界最低,且每名婦女平均只生1.1個小孩,也就是每隔一代,台灣人口減半,加上虐兒事件層出不窮,自殺常在十大死因之列,長期以往,台灣人恐將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觀察物種,小獅子常由群體母獅撫養,「獅媽」受傷或獵不到食物,幼獅仍能生存,但獵豹卻是母豹獨自撫養,一旦受傷或獵不到食物,幼豹就面臨死亡,所以瀕臨絕種。可知子代由親代集體撫養,是物種永續的必要手段。常有人問我,健保是否可以永續,我的回答是一定沒辦法永續,問題不在健保制度本身,而是台灣人口組成已成為倒三角形,也就是老年人比年輕人多,需要照顧者多,出錢者少,怎能不倒?醫護照顧人力更是短缺,長此以往,絕不是四大皆空而已,而是「全部空空」。

    相較於台灣「絕種式」的少子化,北歐各國每名婦女平均大約生育二個左右,而他們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常高達80-90%,遠高於台灣的50%。既能工作,又能兼顧撫育小孩,如何做到?其實很簡單,就是小孩大家一起養。他們的婦女只要負責生小孩,用愛心照顧,其他托育、教養、就學等等的費用,均由社會集體負擔。由於政府行政一切透明,不蓋蚊子館、沒有貪汙、稅制公平,大家知道政府會把錢用在刀口上,所以都願意交重稅一起養育下一代,也就是大家出錢,共同養育小孩。

    我們華人社會的習俗也曾如此,父母雙亡,兄嫂要負責將未成年弟妹撫養成人,否則鄰人必予譴責;伯父母亡,叔嬸也被要求將未成年的侄兒女養大成人,也就是子女由家族大家一起養。但在家庭核心化之後,小孩只能靠年輕父母自己養。台灣年輕夫婦育兒負擔過於沉重,依據陳玉華、蔡青龍等在2011年《人口學刊》發表的資料,在台灣要把一名子女養到24歲,要花費66%的可支配所得,而在北歐國家卻是個位數,如瑞典3.1%,法國5.0%,奧地利5.8%等。在台灣若夫婦均就業,最少有近二十年時間,要用其中一人的全部收入養育子女。其他理由如,多年來房價因炒地皮而太過昂貴,無房不結婚、更不生育;職場對婦女生育離職後再就業不友善;公立托育設施太少等,都是大家不敢生原因。

    解決少子化困境的原理只有一個,就是子女大家一起養,你不幫忙養(不論出錢或出力),卻要別人的子女在你老後養你,這才是真正的世代不公。因此政府應該每年拿五百億,普遍辦理免費公設托兒所、幼兒園,社會住宅優先給予有幼兒的夫婦,這才是真正的前瞻建設。此外,在平均餘命已超過80歲的今天,所有青年人不論男女,應該一律提供一年社會服務,照顧孩童或失能老人,一方面世代互助,也熟悉撫老育幼的技能及提升代間交流。以上若能做到,台灣也能如北歐國家一般,基本上不用外籍看護工,自己人就能照顧自己人。有人倡議應從教育著手,改變年輕人觀念,根本緣木求魚,胡扯一通。

    衛服部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精神可嘉,但保證就如馬前總統說「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一樣,沒人沒錢,光設個辦公室、委員會之類,開幾次會然後無疾而終,一事無成。還不如請小英總統為民表率,每週一日,撥冗到托兒所、幼兒園,幫忙年輕夫婦,照顧一下孩童,來得有效!

 

<刊於2017.04.15蘋果日報A26「請蔡總統率先撥冗協助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