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長,更要活得精采

  • 2015-11-30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活得長,更要活得精采

楊志良

2015.11.09

    成功常是嚴峻考驗的開始。在1950年代,台灣人口的平均餘命是男52歲、女57歲,因此男女怨偶不必離婚,只要忍耐一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現在50歲的人,多數可以再活30年,意見不合,只好勞燕分飛了。

目前全台平均餘命男76歲、女82歲,台北市則分別是80歲及85歲。再用比率來看,台灣八成的人活到70歲,六成的人活到80歲,到90歲的還有25%;台北市更遠大於這個比率。活得久,還要活得好,至少能在生活上基本自理(吃飯、穿衣、如廁、洗澡及移動)。一般認為大多數老人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需要他人照顧,其實不然。台灣65-74歲老人,92.7%生活能夠自理,75-84歲80%能自理,85歲以上也有51%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台北市的老人,具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比率更高。就以目前檯面上的多位老人家來看,八、九十歲的李登輝、連戰、江丙坤、宋楚瑜、蕭萬長、錢復、柴松林、張忠謀,都依然生龍活虎,還能影響政治、社會。如何像他們一樣,延長自我照顧能力,含飴弄孫、照顧家人,甚至貢獻社會,就是目前廣大老人的自我挑戰。

    銀髮族如何自我挑戰,成為逆齡超人?觀察眾多老而彌堅的長者,不外乎就是不斷訂定新的生活目標,不斷貢獻社會及活到老學到老。人是社會的動物,貢獻社會就是為他人所依賴,顯現個人存活的價值。如果能像張忠謀統領台積電,大幅貢獻台灣的GDP,讓眾多員工安身立命、養家活口,當然覺得自己有存活的價值。就是三不五時擔任志工,或者協助子女照顧孫輩,也是幸福的泉源。科學一再證明,擔任志工者遠比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者健康快樂。終身學習也是成就感的來源,七老八十才學會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可與世界脈動接軌,隨時與散居海內外各地兒孫輩相互連結,心靈不再孤單,動手動眼又動腦,也較不易失智。就是種菜澆花,動動手腳,看花草生命的成長,也會很有成就感,感到愉悅。

  趙慕鶴爺爺就是一例,40歲當工友,75歲當背包客,英文一句也不會,暢遊英、德、法;93歲在醫院當2年志工,95歲考上研究所,98歲碩士畢業,名列金氏世界紀錄;100歲書法為大英圖書館收藏,101年在香港辦書法展,並成暢銷書作家。朋友問他:「老趙,你都要死了,還學什麼電腦?」趙爺爺神回答:「可是我現在還活著呀!」這就是活得長,更活得精采的典範。

   然而台灣卻另有一項嚴峻挑戰,就是人口組成老化。老年人口增加是因為如前述,已生下來的人不再早夭,大家活得久,但人口結構嚴重老化,卻和另一個原因更相關,那就是婦女有偶率及生育率直直落,新生兒越來越少。台灣婦女30至39歲仍有近三成未婚(當然男性更為嚴重),40歲再結婚已經少有生育能力。另三成以上的婦女一生未曾生育,全台平均每名婦女只生育一名小孩,也就是人口每一代就要減半,造成人口組成快速老化(分子增加、分母減少、其質變大)。

台灣目前已有九個縣市,近三十個鄉、鎮、區,老年人口超過20%,再過十年,全台65歲人口都要超過20%,馬上就要成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社會。需被照顧的人變多,能提供照顧的人少;需高度醫療的人多,繳健保費的人少;不論公保、勞保、軍保的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均是如此。如何迎接此馬上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因應此嚴峻的考驗,甚值社會各界深度探討。

<刊於2015.11.30人間福報-「活得長 更要活得精采」>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