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 2019-08-01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楊志良、張美慧

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

    台灣將在2026年達到「超高齡社會」,即20%人口超過65歲。成功常是挑戰的開始,公共衛生、醫療科技及健保等的進步及推行,導致壽命不斷延長,加以少子化,高齡人口比率快速上升。台灣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7%超過65歲;歷經25年,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14%為老人;然後只再7、8年將達到超高齡社會,速度之快,直超日本。

    日本政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二、三十年來首相多次主持因應對策,但仍面臨重大的困境,特別顯現在各社會現象及文學著作上。例如,除了蛋黃區外,房價大幅下跌30%以上,無人繼承的土地合計已有九州大小。三線城市地方政府拍賣房屋需要倒貼(付錢給欲遷入者),以免無人居住及交稅,地方醫療、路燈、垃圾清理無法維持。在文化上,除早年的《楢山節考》重新為社會大眾關注外,《下流老人》、《七十歲死亡法案:為了國家,請去死吧!》等,充滿悲觀、無奈的著作盛行。而台灣除了經常有「照顧者」因身心俱疲,而將被照顧的親人結束生命的悲慘事件外,台灣無人繼承的土地也有金門大小。但種種徵兆,至今並無任何政治人物(包括此次大選候選人及立委等)加以關注,台灣社會將逐步走向懸崖。

    超高齡社會「不是」只有今日高齡者面對的挑戰,而是未來青壯年,特別是嬰幼兒世代將面臨的挑戰。目前50歲者,將至少有30多年要生活在超高齡社會,30歲者要活60年,青少年有70-80年要面對超高齡社會,因此今日在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是前瞻性的,是為未來世代因應超高齡社會做準備。

    超高齡社會以個人而言,至少要面對五項挑戰,老身、老本、老居、老友及老伴等五老。第一要務是老身,老身不在,其餘免談。今日長壽不難,但要活得健康快樂、活躍老化則不容易。老本則不能僅靠社會保障(不論軍公教及勞保,少則七、八年,多則十數年就要耗盡),個人如何理財、儲蓄則成為「終身志業」。老居也是重大挑戰,目前居住在五層樓以下無電梯公寓的數百萬人,多少人無法上下樓,特別是獨居者,將來必如日本,死亡多日無人知。

    哈佛大學一項追蹤七十年的研究發現,健康快樂最重要的因子是有良好的社會互動與支持,然而台灣與其他高度老化社會的共同現象是「孤獨」,由於少子化及都市高度流動,「獨居」成為普遍的現象,孤獨對個人身心健康傷害極大,英國面對九百萬孤獨者,特別設立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 )以因應孤獨者的困境。

    由於壽命延長,老年喪偶者多,或因現代社會追求個人自我發展,離婚機會大增。如何再尋求老伴,相互扶持,以增進幸福感、減少孤獨,也是目前及未來的挑戰。

    至於社會群體,需面對的調適則更為廣泛。個人的困境,常成為整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問題。以老身而言,問題是如何促進全民健康,老化、失能者的照顧,及健康保險的永續。醫學從來只重視延長壽命(包括痛苦的生命),而延長活躍的生命、增進高齡者享有尊嚴生命的選擇(如安樂死),均需社會採行集體行動予以因應。老本當然如此。老居可思考如何建構青銀共居、老人住宅等。老友、老伴,則是否能打破今日「家庭的法律規章」,改為「鄰近於親」,沒有血緣、婚姻關係,但有深厚情誼的共居者,也能享有某種程度的「親屬關係」,如代簽「不再急救」的同意書等。

    仿照北歐國家,大幅推動時間銀行,建立社會互動社會,國內民間也在起步,更需要政府在法令規章、財力方面協助。

    本會已召開乙次「超高齡社會發展法」修法暨超高齡審議式民主公民會議,期待各爭大位及立委者,多加關注並採取相關行動,共同挑戰超高齡社會的到來。

 

 

<刊於2019.07.25聯合報A15「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