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國際醫療是良藥還是毒藥?

  • 2013-07-12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國際醫療是良藥還是毒藥?

楊志良 教授

2013.04.22

    台灣是否該發展國際醫療一直有相當的爭議,把醫療當成產業者大力贊成,病友及醫改團體則全力反對,認為將導致醫療更加商業化及排擠對健保病患的照顧,對一般基層民眾的就醫不利。

台灣具備發展國際醫療的條件--資金、人才、品質與價格

    論及國際醫療,首先要探討的是台灣是否具備發展的能力。首要是資金,這根本不是問題,目前民間爛頭寸淹腳目,而是苦於沒有能獲利的良好投資標的。在人才方面,以護理人員為例,領照的有23萬多人,但實際執業的只有13萬多人。每年新增的有1萬多人。醫師方面,目前執業的已有5萬人,每年增加1300人以上。另外不論牙、藥、中醫、放射師、醫檢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其每年增加率均大於人口成長率甚多,已持續十年以上,這些專業人員另一方面也因供過於求,已有就業困難的情形,而導致薪資一直未能提升,這些用功苦讀,經過國家嚴格考照的人才,若未能發揮其專業,未來必將遠赴鄰近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反而弱化台灣。

台灣醫療服務具競爭力:

    在亞洲地區,台灣的醫療水準數一數二,而醫療價格不但比歐、美、日為低,比較新加坡、香港、韓國都具競爭力,有利基卻放棄機會,讓韓、泰、新加坡不斷大發國際醫療財,實屬不智。

發展國際醫療的優點:

    醫療是專業人力密集的產業,IC、晶圓投資以千億計,卻用不了多少人,而醫療每一床平均需僱用三人以上,醫院的支出半數以上是薪資,對專技人員就業減少失業率及提高薪資大有助益。

國際醫療排擠國人就醫?

    哪些人患哪些病會出國尋求更佳的醫療?首先當然是有錢的病人,更重要的是看什麼病?絕大多數不是基層醫療,傷風、感冒、拉肚子,大概沒有人要出國就醫,也不會是傳染病(根本不准入台),必然多數是外科系、相關的重症及美容健檢,例如人工關節、心導管支架、癌症、白內障摘除水晶體置換等,可以排程的醫療(elective surgery),另外則為美容及健檢,因此對民眾多數人普遍發生的疾病並不會產生重大的排擠。

如何開展國際醫療?

    首先要設立專區,此可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設立,此類醫院則為一般公司,可公開發行股票,以營利為目的,完全以外籍人士為對象。剛開始業務不多,對台灣醫師人力衝擊有限,一但發展,則國人高度偏好念醫學系(目前嚴格限制入學人數),擴增醫學系不怕缺乏優秀年輕人報考,其他醫事人員則無不足的問題。

如何規範及減少對國人就醫的排擠?

    目前衛生署已准許醫院執行國際醫療以10%為度。此應立即取消。特別是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因這些是公共的醫院,應以照顧國人為主(急診為人道考量為例外),否則必然會產生對病患「大小眼」的問題。國際醫療限為專區的國際醫院,而國內傑出的名醫,則比照目前健保,每週可報備二、三時段前往國際醫院行醫,如此國際醫療可有良好規範,也可引進外籍醫師,減少對國人就醫排擠。如果今天不做國際醫療,不出數年機會盡失,世界是平的,市場很快為鄰近國家佔據,而大陸醫療市場快速興起,台灣優秀人才很快將被吸走,屆時只得徒呼負負。

國際醫療增加重大災難的備援照護資源

    國際醫療增加的人力設備,在國家有重大災難時,則在動員下停止招治國外人士,以國人優先,有利國家對災難救援的能力。國際醫療不可能是良藥以解決醫療體系目前的若干困境,醫療體系需與時增進不斷改革。但也絕不是毒藥,以鄰近國家發展國際醫療為例吧!是否發展國際醫療值得國人深思,但機會消縱即逝,盡速行動吧!

<刊於2013.05.07聯合報D2版-「國際醫療 該不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