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更要「做」健康

  • 2013-03-1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要健康,更要「做」健康

楊志良

2013.2.25

    老友葉金川為文,響應另一老友江東亮教授,倡言健保要買健康,而非僅是購買醫療,道理非常明顯,因為有些病醫了之後大部份病人會好,如盲腸炎;有的醫了大部份也不會好,如賈伯斯的胰臟癌;有些不醫也會好,如一般感冒;有些病醫了不會好,但可維持生體功能不致(快速)惡化,如糖尿病、高血壓。

可喜的事是由於醫學的進步,治了會好的及治了可維持生體功能的範圍不斷擴大,但也對健保財源籌措產生了很大的壓力。

安寧照護 代替無效治療

    買健康而不只是買醫療,就是不要將有限的健保資源用在不醫也會好及醫了也不會好的疾病。

然而生命誠可貴,對於醫了也不會好的末期病人,我們應該提供積極的照顧,就是安寧照護代替無效的積極治療。

    多個團隊的醫學專家分別用德菲法探討決定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他們共同的結論是生活型態(生活行為)至少占40%、環境25%-30%、遺傳20%-25%、醫療最少,只有10%-15%。

而人們所處的環境一部份是大自然,一部份卻是人創造的,因此健康至少一半是由人的行為決定的,所以我們不只要用健保買健康,更要「做」健康。

少肉多蔬 有助吃出健康

「做」健康不但不用花健保的錢,且常使自己活的更快樂、幸福。首先就是如樂活所倡導的「少肉多蔬、少鹽多醋、少做多走」等。

要吃出健康,因為太多的疾病是與飲食有關,幸運的是目前越來越多人注重養生,大魚大肉不再盛行,含糖多的碳酸飲料可樂汽水銷量顯著下降,少糖去糖成為購買飲料最常聽到的國人用語。減少紅肉、糖類、油炸食品的攝取,多蔬果對控制體重,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如大腸癌有相當的助益。

    另一項「做」健康,就是拒菸,在董氏基金會、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企業、廠商共同配合下,吸菸人口的成長總算抑制及有所下降,特別是成年男子拒菸活動對二手菸害的防治也有很大的助益。

菸與檳榔是難兄難弟,拒菸也多少對減少檳榔有些幫助,是防止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少坐多走 運動帶來快樂

    「做」健康另一要項是少坐多走,就是運動,「活」就要「動」。人類只到最近百年才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及各種器械協助體力勞動。百年之前,人類幾乎每天不是狩獵,就是農耕或操勞家務才得以生存。

    勞動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因為幾十、幾百萬年來,人類因勞動才有食物,所以活動自然連結食物,食物帶來快樂,即便運動並非從事生產活動,但上天的獎賞是運動促進腦啡(endorphin)的分泌,這也就是在運動時汗流浹背、氣喘如牛,但運動後卻有愉悅感的緣故,運動養成習慣,二天不動就渾身不對勁,就是渴望腦啡的結果。

    運動不只健康,且帶來快樂。近日報導國人經常運動人口從30%升到60%,如果屬實,國人健康必是進了一大步。

    「做」健康的另一要項是幫助別人。我們都有幫助別人的經驗,即使讓個座位或對貧困者捐助,更不用說救人一命,都有一種莫名愉悅的感覺,這絕不是因老師教我們要日行一善或因蔣公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依循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自然淘汰」而來。

    人類是最會相互幫助的物種(當然也最會殺戮),因為能相互扶持,所以能抵禦其他物種或部落的侵襲及天然災害,凡是不能相互幫助扶持的部族必然「自然淘汰」,多項研究發現幫助別人,擔任志工,腦啡的分泌甚於運動多倍。

幫助他人 較別人更長壽

    雖然好人有短命的,壞人也有長命的,但不用懷疑,成千上百的研究均顯示常從事志願工作協助他人的人,相對於其他人均比較長壽,仍是因為幫助別人促進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健康。均衡飲食、拒絕有害物質及幫助他人是「做」健康的要素。

    健保實施後,國人平均餘命加速延長,原因之一可能是因就醫方便,更能及渴望接觸預防保健的資訊,大家「做」健康的緣故。

    在健保下,就醫是您的權益,但要獲得健康,很多事買不到的,「做」健康不一定花錢,甚至可以省錢,這是每個人的責任。

<刊於2013.3.5聯合報D2版-「楊志良/要健康 更要「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