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倡議

  • 2020-05-08
  • 資訊處管理者(勿異動)

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倡議

楊志良 教授

2020.02.03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進行式高齡社會」(完成式超高齡社會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且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0.7歲(男性77.5歲,女性84歲,雙創新高)。另依「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列出2019年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排最後一名,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1.218個孩子。少子化導致人口分母縮小,壽命延長,分子不減,老年人口比率必然上升,二者高度相關。

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9月編印的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有配偶或同居者佔66.09%,其他33.91%喪偶29.32%、離婚或分居3.22%、未婚1.37%; 在有偶率低及老化的衝擊下,失去家庭相互陪伴、支持及照顧功能的孤獨老人,當會日愈增加。

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2015年出版新書《下流老人》,描述由於年金制度即將崩壞、缺乏長期照護人力等原因,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身陷貧窮漩渦而無法自拔。部分養老院、照護中心、簡易旅舍等,以低價吸引「下流老人」入住,但提供的環境、膳食、服務品質都非常惡劣。有些商人甚至將「下流老人」請領的生活年金全部侵吞,2014年向日本國民生活中心告發的類似案例高達1454件。許多老人院和照護中心的衛生品質惡劣,照護人員霸凌老人,老人被迫寫遺囑轉移財產,還有老人院收了錢不久就惡性倒閉⋯⋯各種狀況層出不窮,這種現象未來在台灣也有可能出現。

各級政府雖提出建立長照服務體系、居家照護、強化社區照顧據點等對策,但因孤獨所帶來的自閉、憂鬱、躁鬱,甚至失能、失智等身心官能症的困擾,還是難以避免。英國更因此在梅伊擔任首相時,新設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 以因應此迫切問題。

醫學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餘命在100年間,從50變成80,整整增加了30歲,有人稱其為「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d Kelly也發起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 認為長壽已改變我們的生活視野,因此更應該持續成長、進化,去思考人生第三幕,追尋內心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成亮,更進一步以其服務都會社區基督教會及原住民部落的互助模式,認為台灣不婚、不生的現象,將導致第一家庭及第二家庭夫妻及子女組成的家庭不斷減少,將來社會運作一定要依賴血親、姻親之外的社區人士,或者職場上的好友互相支持,組成如家庭般的連結,因而倡議「第三家庭」,希望無依的老年人能互相提供有品質、品味的陪伴、照顧。而第三家庭的家人要用心學習認識自己、介紹自己,同時學會彼此傾聽、接納、肯定、欣賞,並接受必要的培力課程與活動,特別是提升人際、群我關係的品質與修練,俾一起攜手圓一路好走的美夢,讓自己能老身隨心、老伴貼心、老居安心;更重要者,如何立法保障及鼓勵第三家庭,則有待各界共同努力。

 

 

<刊於2020.02.17聯合報D4『「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